2017年10月25日星期三

忧中华236-中华文化为何缺乏行动家

自古国人好空谈。坐而论道者代有人出,闻鸡起舞者历来人少。 我们为何热衷于夸夸其谈,不屑于脚踏实地呢?

依老猿来看,中华士子古往今来虽然注重三立,但立功比立德实惠, 而立言又比立功容易,为了扬名立万,他们自然选择捷径,先求‘立言‘。说总比做更容易。此外,我们有先贤的榜样,比如孔圣人自己就述而不作,向先贤学习至少不会错。还有,多说少做,只说不做可以不负责任,不承担可能的恶果,只要提放文字狱即可。可是,我们都忘了孔丘当初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一辈子奔波,周游列国,岌岌如丧家之犬。

一方面怕苦怕难,另方面又缺乏勇气和毅力,空谈便成了国人、尤其是追逐声名之徒的普遍爱好。

2017,8,24 [星期四]

2017年10月16日星期一

忧中华235-中华文化为何难产思想家

古代我们不乏先贤先哲,近现代也有许多哲学家,但中华社会迄今尚未出现过真正的世界级思想家。无论是赫赫有名的先秦诸子,还是后来的大师专家,尽管他们不乏真知灼见和理论建树,但其种种学说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要么没有体系,要么缺乏创见。

个中根由也许有二:一是语言的局限。作为思想的工具或媒介,汉语的具象性决定了语言使用者的具象倾向;换言之,属于象形文字的汉语很难帮助思想者产生出高度抽象、逻辑严整的思想体系。二是传统的阻碍。中华‘士’人及有关脑力劳动者自古就崇尚微言大义,述而不作。这一传统客观上迎合了思想者的惰性,从而导致他们对真理的零碎追求。

当然,世界上象亚里士多德一样的真正大思想家毕竟几千年才出现一个。

2017,8,24 [星期四]

2017年10月9日星期一

忧中华234-中华文化的半’熟’性

国人常常不无自豪地说,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个’早熟’的文明。老猿我搞不懂如何定义这一概念,比如说,与春秋战国相应的古希腊文明算不算也是早熟的文明呢?就其时间和内容而言,好像比中华文明更’早熟’吧。

不管怎样,老猿我认为,中华文化迄今为止根本还是个不成熟、实际上是个半熟的文化。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我们至今1)在思维方式上没有经过理性的启蒙和洗礼;2)在精神领域中缺乏独立人格的夯建;3)在社会生活中,既无成熟的公民,也无真正的法治。

无论年龄大小,一个欠缺理性、不够独立、随时可能任性违法的人一定是个半大孩子,同理,类似的中华文明也注定是个半熟的文明。

2017,8,24 [星期四]

2017年10月2日星期一

忧中华233-中华文化的崇洋基因

国人近现代深入骨髓的崇洋媚外之风好像是鸦片战争失败后出现的必然历史现象。但究其实,媚外之风或许是对强者、胜利者或征服者的礼拜,崇洋之风却自古有之。

不知何时开始,国人就喜爱舶来品,人也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也许外人外物过于稀罕,而一切又以稀为贵,所以导致从朝上权贵到黎民百姓对稀少的外人外物趋之若鹜。

很显然,这种崇洋的文化基因可能是由物以稀为贵的经济规律和中华文化的世俗性相互作用而成。对国人而言,凡是既能满足俗人的现实需求、又比较稀罕的外人外物都是值得追逐、崇尚的对象。

2017,8,24 [星期四]